


本中心視聽資料發展與收藏的沿革,其實跟中心本身機構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中心成立於民國52年,原名為「語言實習所」,專職外語學院所有有關語言教學設備與教材的提供。當時國內學習外語的語音資源非常稀少,在此篳路藍縷之際,為突破困境,首任所長,著名的語言學家齊德芳神父(Fr. Franz Giet)甚至投資設備自行錄制語音教材,並拍攝製作學生公演影片來補充資源的不足。民國71年中心成立「錄音帶圖書館」,民國78年正式更名「語言視聽中心」,這半世紀以來,所有視聽語音有過的錄製材質與媒材格式,從盤式帶、錄音帶、CD、錄影帶、LD、DVD到BD影片,中心亦無不亦步亦趨跟著發展,並同時展現在資料媒材格式的收藏上。近幾年,由於語言教學與資訊媒體製作的快速發展,中心的工作業務與組織也隨之擴大,並更增加了視聽、遠距網路與多媒體錄製與語言教學的多元服務,並於民國106年八月將中心再次更名為「外語教學資源與自學中心」。
中心對視聽資料的收藏,從一開始就是從教學本位與學術本質雙重定位出發,資料收集不僅要能提供多語學習 (英、法、德、西班牙、義大利、日語),也要支撐其學術研究的深度,好比為了比較文學博士班的跨藝術研究,中心就曾有計畫的收藏了許多重要的歌劇作品以及電影史從電影的發明、默片時代、好萊塢電影、德國表現主義、蘇聯蒙太奇、義大利新寫實主義、法國新浪潮、德國新電影、日本電影等一系列重要導演的電影LD。再者,為了擴展視聽資源的面向,中心也多次跟校外的學術單位-國立中央大學電影文化研究室合作舉辦過多年的「大學影展」(2004-2010)。
其實,每一個機構在自己的發展上,都在尋求自己的定位,只是收藏影片資料,並提供場地供人觀賞的傳統圖書館視聽室模式,始終不是中心的定位模式,尤其,現今媒體影片傳播不僅快速多元,播放載具不僅從電影院、電視,電腦奪框而出,更是鑽進幾乎人手一機的手機螢幕,各式影片充斥於各個角落,在這種影像爆炸的年代,被動的觀賞往往是會令人疲憊和麻木的。因此,如何主導視訊議題,主動出擊,或許是視聽資料館在面對所謂「影視內爆」的一項挑戰。